我与我的作者我的书--樊清玉
樊清玉
题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只有阅读能最有效地培养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培养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我们自豪,因为我们就是创造这精神产品的人。
在庆贺我们财经出版社60华诞之际,作为与出版社有着26年感情的编辑来说,采撷花絮,献上精彩义不容辞!
一、学会计,做编辑——意外的选择、不懈的坚持
选择了飞翔,总能看到蓝天;选择了远航,总能感受大海。人生不仅要做出选择,也要坚持住自己的选择。学会计、当编辑是我的意外选择。20世纪80年代浪漫的“文艺小清新”却以“账房先生”会计专业走入大学殿堂。不爱“算计”的我,感受着从混淆“借”“贷”含义的困惑到做平一道分录和编制一套报表的喜悦;从全校最累专业的“抱怨”到毕业分配被“一抢而空”;从对会计“别别扭扭”的“爱恨”到成绩优异被保研深造,“入错行”就算铁定了。硕士毕业,老师推荐我从事比较擅长的文字工作,又意外地当了一名图书编辑。
刚报到时老主任的一席话让我着实意外:“编辑这个活呀,是‘好人’不愿意干,‘坏人’干不了。”虽然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懂了“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干,没能力的人又未必干得好”的寓意。多年来我认同也在践行着这样一句话:先做个好人再做个好编辑。但想要出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磨炼不断提升。不必说刚工作不久,为了不耽误工作我“狠心”地把不到五个月的孩子送回老家;也不必说日常工作总是排得满满,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更不必说业余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多次节假日都是在编辑书稿中度过。但凡有一点职业精神的人,为了尊严,为了自尊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特别是职场女性,哪个没有品尝过投入和付出的苦与乐。我觉得这些是作为一个职场人勇于担当的格调和必备品质。每当我把一本本好书呈献给人们的时候,我觉得我是“富贵”的人:富,不是你身上的钱财,而是你心里的满足;贵,不是你地位的显赫,而是你被人需要的程度。
人说编辑是为人做嫁衣,可是这一选择我坚持了26年,也算是有声有色,乐在其中。至今我策划、编辑图书数千部过亿字,取得了显著的“双效益”,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各种奖项,得到一大批新老作者包括学术泰斗的信任与好评;多次被评为出版社先进工作者、财政部“感动身边的财政人”等光荣称号。我相信做好本分事,精彩自会来。感恩老师当年的职业推荐、感恩出版社多年的培养!
我还要说,做编辑,我幸运,因为我不仅是作者的第一个读者,我可以对作品“品头论足”,也可以对作品“生杀予夺”;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平台,在多年与名家、名著的交往和“对话”中,深深地为他们的人格和才学而感动,被他们作品的精彩所吸引,不仅使我“下笔如有神”,更使我的思想和灵魂也受到一次次洗礼和震撼,得到了一次次升华。对于我的作者我的书,在此“如数家珍”一下。
二、惊世之作蜚声中外,一代大师学人楷模
多年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践行着服务财经、服务社会的宗旨,“重选题、创品牌”,出版了财政、会计类制度、专著、教材、工具书等大量图书,创造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会计史研究领域一系列的出版成就,便是出版社和作者共同努力而谱写的辉煌篇章,是我们引以为自豪并值得大书特书的。提起会计史研究方面的书籍,人们就会想到财经出版社,它已经成为我们出版社的一个重要品牌,更不能不想到它的作者——著名的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他已成为会计史研究领域的旗帜。他的成名作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名著,都印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名字。
初识郭教授,是在1994年。久闻郭教授大名,刚工作不久的我,在走进郭教授家时,不免有些战战兢兢。可没想到一进门,满眼的惊讶赶走了我的局促,只见不大的房间,四壁从上到下全是用各种书籍平摞而成,书脊朝外,上面还或贴或挂写有文字的各种标签和卡片,就像一个飘满小旗帜的书的城堡。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文山书海”。随后郭教授的亲切、随和让我由忐忑到惊讶转为温暖。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叫作“书山有路”、什么叫作“学富五车”,郭教授竟能读这么多书。早听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我今天领略到了“真人秀”的功夫,多年来郭教授钻研会计史的艰辛之路也不言而喻。2008年,为《会计史研究》第三卷的出版,我又去他家拜访了一次。房子大了,书房大了,虽然“旧貌换新颜”,但不变的却是书。代替原来“书墙”的是满屋书柜,整齐而有序地摆放着各种各时代的图书。
如今的郭教授,已是光环绕身,享誉中外。这些荣誉背后印证着郭教授的艰辛之路,也印证着编、著努力三十余载,粲然卓异成绩斐然。1978年10月,年轻的郭道扬的文稿《中国会计发展史》得到了许多教授、学者的一致肯定。当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选题的分量,给郭道扬发去了约稿函,建议他在《中国会计发展史》的基础上,出一部中国会计史,他毅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历时6年,终于完成了长达83万字的《中国会计史稿》。这是他的成名作,他至今忘不了财经出版社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忘不了,从出版社领导到资深的编辑,都对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非常尊敬,后来多年,郭教授还与早已退休的老编辑书信来往;他还忘不了,出版社给他的第一笔稿费,这对一个“忘我”治学而辛劳和拮据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这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对他认可和鼓励的精神财富。在这之后,郭教授在我社陆续出版了几本系列性的代表作,这些都凝聚着郭教授与出版社的情谊,凝聚着编、著者的心血和汗水。他的著作包括:
1.“东方第一部会计史著作”——《中国会计史稿(上、下)》(1982、1988年出版),它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空白,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会计学科有史无书的状态,被美国的会计学者评价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专家也认为它填补了世界会计史的空白。
2.第一部系统研究世界会计史的鸿篇巨制——《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1999-2008年出版),它填补了世界会计通史的空白。全书共五卷,其创新价值是前所未有的。日本Denkitsushin大学的君塚芳郎教授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国内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这部书是“会计史研究领域内一次新的突破,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会计史研究》第三卷是郭老师在一场大病后,于2006年6月开始写的。一位近古稀的老人大病后来写一本这么宏伟的巨作,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没有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是做不到的。亲历这本书出版的始末,是我从事编辑工作以来最难忘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面对这样经典的大部头著作,我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自己的一点疏忽对不起这么“厚重”的任务。通过这段经历,虽然辛苦,但自己各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在领导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总算完成了出版任务,得到了郭教授的肯定。这部著作整体给人感觉精美高雅,从内容到装帧,不失为精品。捧着新书,闻着墨香,像欣赏自己的孩子,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欣慰。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资助项目《中国会计通史》即将问世。时至今日,郭教授不畏艰辛、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之路一直没有停止。令人无比钦佩和感动的是,这位年逾古稀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还在笔耕不辍,亲手书写着这部100多万字的巨作。出于对我们出版社的信誉和编辑质量的信任,郭教授把这部多家出版社竞争的极具分量、凝聚心血的著作又交给了我们出版。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承载着大师的传世之作而载入史册。
三、意味深长的一个人与一本书:行与思·上下求索,情与理·意味深长
《日落日出俄罗斯——刘铭达教授访俄日记实录》是刘铭达教授根据自己在几次访俄日记的真实记录整理而成,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他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告诉读者,他所接触到的这些俄罗斯人,他们是怎样演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国家的。他以一位老学者所独有的理性思维,思考着自己看到的一切,并把他看到的各种现象,与自己在中国见到的社会现象作比较,给人以更深层的启迪。
2012-2013年是中国和俄罗斯互办文化旅游年,当我们把这本书摆放在中国展台时,立刻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关注。这本书无疑是作者饱含着无论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还是对俄罗斯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情与理”而“上下求索”地“行与思”的总结。可以说,作者无愧为中俄友好的文化使者。
刘铭达教授从事财经教育,科学研究和财政、税收工作40多年。他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曾出版教材、学术著作数十部,发表财经论文上百篇。刘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他既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更是一位孜孜不倦、品味十足的文人。
初识刘铭达教授,还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他是我们财经出版社的一位资深作者,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他当年主编的《会计学基础》等财经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是我们出版社多年的畅销书。刘教授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性情去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记得上世纪90年代金秋十月的一天,刘教授与我们部门的年轻人一起,坐公交、爬香山;看枫叶,吃野餐;溜滑道,遇到蛇。哈!之后我们把 “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的意境连同一路欢笑和花絮做成录像带,我在上面即兴“提名”《片片枫叶情》,因为当时正流行这首歌曲,这也是刘教授的保留曲目,又正切主题。他收到录像带后特别高兴,大家都非常珍惜作者和编者之间的这份友情。
刚拿到原稿时,给我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书名特别好。我问刘教授,他说是自己起的。我认为,从字面上说,“日落日出”与日记形式很切合;从更深层说,“日落日出俄罗斯”,寓意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那段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及最近阶段它的复兴、发展和希望。也许寓意远不止这些。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不止我一个人认为,印象最深刻和最让人感动的是“走向米昆,沉下基层”这一篇。当时我看得紧张入迷,以至于忘了我是在编辑加工书稿。俄罗斯城乡居民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满足与自乐、他们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深深地打动了刘教授。他希望将这些感悟与大家分享、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这也是本书的亮点和出版的意义所在。
按说,刘厅长早已功成名就,该享受天伦之乐了,但时至今日,这位老财经工作者,他的思考还在继续,他的脚步还在前行;他的情感还牵系着底层民众,他的心里还关心着国家大事。这就是我眼中永远不变的刚直不阿、志趣高远的刘铭达教授。
四、一本净化灵魂的好书,一位灵魂净化的好人
在我编辑生涯中更值得回味的一本书,那就是长篇散文《来去无尘——一位财政部长的生前事》,这是我一次思想境界得到更大的升华,灵魂又一次被净化的过程。
我得知散文家宁新路老师在写一本关于一位共和国财政部老部长吴波的传奇一生的长篇散文。我一下子被这个选题吸引,诚挚地表示我想出版这本书。作者拒绝了其他出版社优厚的出版条件,把他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交给我们出版社。在此我深深地感谢作者的信任。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一代传奇人物、共和国财政部老部长吴波一身正气、高风亮节的一生。2014年本书荣获中国第二届“孙犁文学奖”散文大赛一等奖。我之所以看中这个选题,是因为这部作品反映的吴波风范,在今天具有净化精神与灵魂的作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主持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长篇讲话。他的讲话精神告诉我们,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就必须继续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我们文化产业一样,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出正能量的精品图书,这也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这个选题得到了我们出版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感动作者的创作高度和创作艰辛。试想能创作出有这样高度的作品的人,也一定是思想和人格有一定高度的人。作者宁新路是因感动而写,是用心血在写。因吴老低调又长期遵守保密纪律,留下的资料很少,采访他同时代的人又很难。写吴老是这么难,而下这样的功夫,是值得的。作者在拥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了能够概括和表达吴老精神境界的十八个侧面,以散文的方式,如实地描述他精神闪烁出的光芒,取名《来去无尘》。我觉得,作者的书名和各章名起得特别好,与吴老的圣洁高贵的品格相得益彰。
感动今天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和传颂吴波精神。2015年2月6日,宁新路的长篇散文《一位财政部长的两份遗嘱》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中央多家媒体对吴波事迹的文章及报道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
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如今辉煌的发展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但一些精神的东西不能丢。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教育,教育的灵魂是思想。从事编辑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想策划“向经典致敬系列”,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五、“星探”与“明星”:我与蔡昌教授多年的“书缘”
可以说,编辑策划一套好丛书不易。这要求策划编辑慧眼识珠,有时需要像电影导演那样敢于和善于做“星探”,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原创作品。编辑遇到一位好作者是一种幸运,而作者遇到一位好编辑也是一种缘分。我尝试着策划过数套丛书,如《财会案例丛书》《企业财会人员快餐读物丛书》《现代内部控制丛书》《蔡博士精典财税系列》《税务方法与实战案例丛书》等,以其形式新颖、内容精湛,在市场上受到了读者的认可。多年来与我合作最多的作者非蔡昌教授莫属了。
我和蔡昌教授认识是在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蔡老师受他导师委派来出版社现场修改书稿,之后又在学术会上见面,被我“探到”,从此结下多年的“书缘”。我眼中的蔡教授,是一个勤奋、高效、智慧的作者。记得有一年“黄金周”,我去西单图书大厦,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忽然发现蔡教授站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啃书”,我没去打扰他,却被他的“钉子精神”所感动;平时我有什么想法,跟他一交流就有新创意并能尽快付之行动。每一本书从书名到结构、内容、版式、封面等,我们都一起反复斟酌。如今的蔡老师已是财税界炙手可热的知名专家。我曾跟蔡老师开玩笑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2016年,随着《中国税史》的付梓,我给蔡老师出版了第20本书。感谢蔡老师多年来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
在出版社,像这样的编辑与作者与书的故事不胜枚举……
最后以一首小诗略表对社庆的祝贺与祝愿:
贺出版社60华诞
浓墨书香六十载,
崇文尚德展风采。
佳绩硕果庆华诞,
再创辉煌有未来!
2016年6月